理化(物理、化學)
1.要對自己的答案有信心,不要故意選少見或沒見過的答案(只因覺得答案沒那麼簡單),也絕對禁止按印象答題(因為做過似曾相識的題目)。
2.細心讀題,謹慎作答,平常要訓練答題的速度與節奏。
3.沒把握的題目先填一個可能的選項(避免因跳過導致題序混亂或漏答),做上記號後繼續作答,等全部答完再回頭解決問題。絕對不能執著幾題的艱難問題,而導致後面有把握的題目寫不完或沒辦法檢查。
4.練習和複習自然科的時候,盡量配合真正的考試時間,讓大腦養成思考自然科題目的情緒。
5.多做近5、6年來的考古題,了解命題模式、邏輯與可能命題的方向,再進一步重點複習。
6.因為自然考科非常容易出現跨科統整題,所以一定要熟讀課本的基本觀念(包括圖表和實驗),練習相關應用題之後,再多加練習統整、連貫題型。
7.因為理化的出題非常平均,沒有哪個章節特別重要,所以同學們要全面熟悉各單元的基本觀念,才有機會拿高分。
8.時事關鍵字:
環保、綠能、替代能源議題、太陽能、竹筷子和衣服的漂白原理、免洗餐具遇熱分解、乾洗手的酒精濃度、無鉛汽油的數值定義、食品的乾燥劑、防腐劑、抗氧化劑、日本核災、輻射、核能原理、順向坡走山。
9.課本重點:
(1)物理:力學(壓力、浮力、摩擦力→功&能)、運動學(直線運動、運動定律)、光學(反射、折射、三原色→透鏡&面鏡)、熱學(比熱、熱量、溫度,及其日常應用)、電學(電路圖、歐姆定律、電熱學效應)、電磁學多考實驗題(電流的磁效應、發電機原理)、聲音
(2)化學:六大重點,酸鹼鹽(檢驗方式、指示劑)、元素和原子結構、有機化合物或石油產品、簡單的化學計量、電解&電鍍&電池、可逆反應和化學平衡。基本名詞,莫耳、原子量、分子量、莫耳濃度、pH值、反應方程式係數平衡、反應速率、可逆反應、氧化還原、酸鹼中和(滴定實驗)、酯化、皂化、乾餾、物質的特性
生物
自然科的題目一共有57~58題,而生物大約占14~16題。而國中基測的生物部分是自然考科中最容易拿分的,只要掌握以下幾點,絕對可以輕易拿高分。
1.一定要弄懂「課本的基本概念」:
與其不斷做不同參考書的題目,不如翻開課本,透過閱讀標題,回想課程內容,如果無法想起來,就可以知道自己哪裡有缺漏,並趕緊加強。課本中的說明、舉例,都務必了解後背起來。
2.「圖表題」是基測的特點:
建議將課本中曾出現過的圖表都弄懂,並多多練習相關考古題。
3.「時事題」絕不會超出課綱:
基測的時事題都只是用時事做包裝,但其實只要仔細讀懂題目,就會發現考的都是課本的基本觀念。
4.「實驗題」每年都會考:
課本上的實驗一定要再三複習過,因為每年的實驗題都會以不同模式出現,所以了解並熟悉它是最佳的途徑。
5.細心做完「考古題」:
透過多做考古題(近6年來的),不僅可檢視自己是否還有不熟悉的地方,還可了解基測的出題模式與趨勢。
6.每天花30分鐘讀新聞、時事。
7.時事關鍵字:
節能減碳、±2℃、H1N1病毒、全球氣候變遷、天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的衝擊、輻射物質對生物體的危害、地球暖化、臭氧層破洞、外來物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等。
8.課本重點:
(1)光合作用、消化作用、輸導組織、循環系統、神經系統、內分泌系統,第一冊六大必考重點。
(2)第二冊的生殖與遺傳(必考!),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、基因表現的顯隱性、基因家系圖。另需注意血型,因為血型已經有很多年沒考了。
(3)細胞觀察(顯微鏡)、細胞生理的基本概念、生物的恆定性、呼吸恆定和廢物恆定、植物的感應。
(4)演化常會合併地科中的地層沉積一起出題。
(5)生物的分類、分類依據;動物界以節肢動物和脊索動物最為重要,而植物則注意單、雙子葉植物的比較。
(6)環境和生態幾乎每年必考,常配合時事出題,生態系、環境保護、生態保育、生物多樣性、人類過度開發。
(7)第一冊6大重點與第二冊的生殖與遺傳,就占生物題的一半以上(14~16題中的10題左右)。
地科
關於基測自然考科的地球科學部分,只要記住一件事「基測地科的試題從90年開始到現在,都沒有考過純死背的記憶題」。所以需要注意的重點如同生物的第1、2、3、5、6項:
1.一定要弄懂「課本的基本概念」。
2.「圖表題」是基測的特點:
3.「時事題」絕不會超出課綱。
4.「因果關係題」:
搞清楚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,例如颱風來時,台東常有焚風,造成釋迦果實烤焦。因果題不需死背課本內容,只要有基本觀念就能輕鬆解題。
4.細心做完「考古題」。
5.每天花30分鐘讀新聞、時事。
6.時事關鍵字:
全球氣候變遷、自然災害、全球暖化、臭氧層破洞、地震(震央、震源、規模、強度)、日本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、順向坡走山、八八風災、冰島火山爆發、南北極冰融。
7.課本重點:
(1)基測考試的重點主要著重在地質、氣象和天文。
(2)地質:板塊特性與構造、岩石種類與成因、地震、地質的年代&事件&構造(常和生物的演化一起出成圖表題,並判斷事件先後來排序)、地貌的改變與平衡、河流、海岸線、地球內部、地殼變動。
|
聚合性邊界 |
張裂性邊界 |
熱對流 |
下降 |
上升 |
作用力 |
壓力 |
張力 |
地形 |
海溝、褶皺山脈 |
裂谷、中洋脊 |
海洋地殼 |
消失 |
形成 |
火成岩 |
安山岩 |
玄武岩 |
褶皺 |
常見 |
少見 |
斷層 |
逆斷層為主 |
正斷層為主 |
地震 |
頻繁 |
頻繁 |
(3)氣象:天氣圖的判斷、高低氣壓的定義、氣團與鋒面、季風與颱風、大氣的分層&運動。
(4)天文:地球自轉&公轉、月相盈虧、潮汐現象、天體東升西落、月食&日食、星空(星系、恆星、行星)、四季與地球自轉軸(日照的直射或傾斜角度)。
(5)天然災害與全球變遷:山崩、土石流、洪水、溫室效應、南極地區臭氧洞、聖嬰現象。